像做产品一样对Design System进行前期规划

2019-12-09 14:59:21

难得周六。一点儿也不难得,每周都会有。昨天任性的暴雨过后整个天地还是灰色的,倒是凉快些。我近半年来听的中文歌比过去十几年加起来都要多的样子。

说起来,自己回听了一下昨晚发的“夜聊-终于有背景音乐了”,感到处理方式还是有些生疏和暴力;音量、距离一类,接下来会尝试优化。对,所以接下来的播客当中还是会用人肉DJ的方式举着手机对着麦做BGM哦。

昨天有提到关于Design System的话题,今天趁热做掉。简单聊聊好了,因为近来的工作主要聚焦在这方面,且又是几乎从零开始的状态,所以这次想要至少通过这样非正式的方式做做记录。

另外之前在关于设计的小故事的夜聊中也有提到关于写起东西容易收不住的状况;目下又是如此“简单聊聊”的状况;希望真的可以做到言简意赅。这篇应该也会发布语音版,譬如“有声尬聊版”一类;看心情。

关于Design System,个人以为仍难以进行最精准的概念定义 – 包括产品类型、阶段、规模,团队构成、文化,甚至连同整个公司/组织在产品侧的策略也可以包含进来,都会对所谓“设计体系”的存在目的与方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我所能聊到的,也仅是当前我在自己所面对的特定工作情境中的状况;某些方面或许具备普适性,而另外一些方面或许只能提供特定角度的参考,这样。

 

像做产品一样

何为“像做产品一样”?这里特指《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所定义的最为经典的产品设计思维模型,即是将“设计”流程分为五个层面,从最为本质和抽象的核心出发依次向上梳理至User Interface表现层面;大致包括:

 

图片来自crowdfavorite.com

 

话说回来,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诸多事务都会体现着类似的逻辑框架,即依次明确为什么要做(Why)、做什么(What)、如何做(How)。以我们在产品设计工作中最为硬核的“思维框架”来打造产品设计工作中最为硬核的“工具框架”,这事儿自然而然,符合逻辑。

 

Design System的前期规划

前期规划主要遵循五层思维模型的前三个层面,即对“目标”、“范围”、“结构”进行定义。需要再次说明,相关经验仅与特定产品/团队状况相关;思路供参考。

 

Design System的目标

Design System,顾名思义,是体系化的工作,需要短期内集约重要/大量的资源进行构建,并保持长期的维护/进化工作。对于这种量级的事项,必须顾全多方面的目标,在前期充分达成共识,才能尽可能争取资源,并形成长期合力。目标所涉及的对象或可包括:

 

设计师

设计师是Design System最直接的“用户”,能否解决设计师工作中的实际痛点,这也是Design System最为关键的价值之一。目标或可包括帮助现有设计师规范工作流程,使工具、方法、产出更加标准化,提高执行效率,进而提升设计思考的工作比例,等等;此外对于新进设计师快速进入标准化工作状态的作用也要考虑到。

 

设计团队

在解决直接“用户”的痛点的同时,Design System更要在设计团队层面进行赋能,例如提升设计团队在公司内/外的专业度与影响力等等。

 

产品

Design System所解决的问题最终将体现在实际产品的体验当中,譬如提升产品/产品家族在交互、视觉表现、品牌识别等层面的一致性,提升产品体验与公司品牌形象等等;无法上升到产品/业务层面的解决方案都只是空中楼阁。

 

Design System的范围

界定Design System的作用域,譬如:

 

Design System的结构

基于作用域范围的界定,梳理Design System的信息架构。之前的相关文章当中也有过介绍;通常意义上的设计体系大致包括以下最为典型的组成部分:

基础要素

 

设计模式

 

设计规范

 

元素

 

同时对于更为广义的“设计工作标准化”而言,或可进一步包括流程与方法规范、工具规范、素材与产出形式规范等等。

此外,对于“基础要素”和“设计模式”这两部分来说,采用层级更为复杂、同时也更具灵活性和工程性的“Atomic Design”作为架构设计思路也是非常推荐的;你可以将以上的架构示例理解为抽象层面的逻辑梳理,而非针对最终的产出形式而严格区分。

到此为止就是今天想要聊的全部,关于如何通过产品设计思路对Design System进行前期规划;而接下来更为细化的规划/执行方式,包括工具方法等等,我或会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推进状况再做进一步的介绍和分享。

 

关键词:h5页面都有哪些功能 h5零基础 h5界面设计

上一页 下一页
  • 在线微信客服
  • 4000-888-103
  • 在线QQ客服
  • 542160991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7*24小时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