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对这一方面有所思考,结合外网资料整理了一套提示设计的方法和建议。为了方便解释,下面会以移动端为例,但是核心的方法理念是适用于各种终端平台的。
下文会从三个角度分析提示设计——重要程度、出现位置和内容构成。
重要程度
提示种类之多,几乎无法完全枚举,况且很多Bug提示是无法在设计时就预料到的。所以比较实际的方法是用重要程度划分提示。但是以什么为依据呢?我这里参考了的可用性问题评级规则,利用“如果没有提示,可能对用户产生的影响”来判断提示的重要程度。
想要了解可用性问题评级规则的话,可以去看我早期写的这篇理论性较强的文章:《正视可用性问题》
重度提示:不可逆、涉及金钱或不建议的变更信息,如:永久删除、购买、取消关注…
设计方向:
确保用户能够看到提示,哪怕打断当前任务
必须用户主动操作或进行选择才能继续
中度提示:用户可能需要了解、感兴趣的变更信息,如:好友消息、网络错误、账号升级…
设计方向:
在尽量不打断当前任务的前提下,确保用户可以看到提示
不自动消失,但用户可以选择忽视
轻度提示:用户可以预料的变更信息,如:发送成功、添加收藏、开启省流量模式…
设计方向:
避免对当前任务产生任何干扰,让感兴趣的用户能够发现提示
自动消失,无需任何操作
出现位置
位置对于注意力来说非常重要,提示出现在不同地方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可能的位置太多,这里主要将其分为三类:
原位:在用户原本操作之处、视线焦点出现提示肯定是最好的方式。
因为无论引导如何强烈,对用户来说有一个代价是无可避免的——转移视线。尤其是有时候用户做某件事情太过集中时,可能再强的旁侧提示都无法引起注意。所以像这样相当于把信息放到用户眼前,就消减了很多问题和代价。
这种方式固然好,但是可行性却相对较低。像上例中收藏图标点一下加个动效变实心这种当然简单,但是很多提示(如加载失败)都不存在触发操作或不确定视线焦点,对于这类提示要用原位展示的话,视线成本就比较高了。
也就是 Google 这种量级的公司,才敢在构架 Material Design 时提出,我之前也在《谷歌 Material Design 从这些方面打破了我思维局限》中用“不是视线追踪元素,而是元素追踪视线”进行了阐释。可也就连 Google 这种量级的公司,都没有办法真正将这套理念铺展运用起来,实际上他们大部分产品并没有实现 Material Design 中的很多理想化的设计。
但是从技术发展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些应该都不是太遥远的事情。
中央:中央弹窗、浮层可能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提示位置了,无需过多解释。
这种提示必然从视觉上打断了当前任务,所以更加适合重度程度较高的提示。
如果自动消失,也是可以运用于弱提示的,但是这样的效果远比不上在原位提示更好。尤其是如果触发操作或视线焦点在界面边缘,之后屏幕中央出现一闪即逝的弱提示未必能够引起注意。
总的来说,中央位置算是比较省事保险的方案。
边缘:消息推送、角标这类利用界面边缘位置的提示也很常见。
这种位置的好处是不会打扰当前任务,且顶部或底部位置可以摆放较多文字,适合中度或轻度提示。
缺点也很明显,即很容易被忽略,所以通常要搭配动效、音效。更糟糕的情况是,这种边缘很有可能距离触发操作和视线焦点较远,如果不巧发生了,那么用户很有可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