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休假是提前了,文章还是得发。也正是因为休假了,才有时间多写几篇存着,找合适的时间发。如果各位有什么想问的,就在文章底下留言,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生儿育女,什么都行。虽然不见得能给各位解决问题,但聊聊也不错。这次之所以写关于社交的文章,纯粹是因为最近出的几款社交产品,于是跟着社交逻辑与各位聊聊此类产品的几点思考,希望能有共鸣。之外,我也会脱离产品本身,与各位聊聊「社交」这件事吧。
为什么说社交产品难做?
微信如今的月活已经达到 10.8 亿,它的价值约等于整个移动互联网。对于用户来说,微信是无法回避的社交渠道,任何社交产品的最终导向都会是微信,这是目前所有社交产品的症结所在。也就是说,你开发社交产品,就是挑战微信,也就意味挑战移动互联网,这是大部分社交产品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无法颠覆。
来说说王欣的马桶。这款产品的最终形态其实就是早期的陌陌,如今陌陌的大部分营收并不是社交,而是直播,所以马桶想通过陌陌的陌生人社交方式揭竿,答案无疑是失败的。
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看起来仅仅是对用户群体做了区分,但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产品,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建立用户关系」的成本。对于熟人社交产品来说,用户是将自己的关系沉淀到产品上;而陌生人社交是在以产品的基础去建立本身不存在的「关系」。这类需建立关系的社交,成本非常大,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目的」。如何明确用户的目的呢?是否可以让用户自发的单一建立?几乎不可能。目前唯一做了,且还活着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就是探探,但是它的尴尬之处就是我上面说的,用户建立了关系之后,最终还是交换了微信。
在熟人社交平台上,用户在意的往往是长期的社交关系的培养,与他人的互动并不要求即时性的回馈。而陌生人社交并不如此,此类产品的用户希望在产品上快速得到回应,而陌生人社交的关键问题就是陌生人不可能快速回应你。所以当用户无法快速得到回应,就会离开你的产品。互动的即时性,是陌生人社交产品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各大厂不做陌生人社交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风险」。尤其是那种容易积聚负能量的匿名社交产品是不具备任何做大的可能性的,它的结局只有一种:被关停。所以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社交产品,想要存活必须是实名,且用户的目的,一定是需要平台来建立的,平台帮助用户明确目的?那不就是社区了么?是的,也就是陌陌后来出现的直播、狼人杀等功能。也正因为在陌生人社交的基础上扩展了直播,陌陌才从崩溃边缘爬回来。所以社区,一定是陌生人社交的唯一出路。
社交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也就区分了「社交产品」和一些「社交化产品」。比如知乎上也有用户之间的点赞,评论等功能,但是这些互动的核心目的是塑造平台的内容,所以知乎是一个内容产品,只是带有较强的社交属性而已。类似的产品还有简书、豆瓣类基于内容的社群,用户完全是被内容吸引而来的。
再来看快手和抖音类的产品,短视频+社交的属性,抖音和快手试图从内容平台介入社交。为什么我不看好这种方式呢?上面我说了,如果是主打陌生人社交,社群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无法持续发展的。且基于 UGC 的内容平台真正做起社交还是很难的,这块知乎和豆瓣已经做到极致了,这种极致的前提是高质量的内容与精细化的水平。短视频本身亦有局限性,即使抖音最终真的做到了极致,其结果也就是类比于知乎 —— 拥有社交属性的内容型产品。
这就是「多闪」出现的原因了。不过我看到有一些互联网媒体人分析说「多闪」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一个视频分享社区,而不是熟人社交,我觉得完全有可能。就跟我上面说的,通过短视频连接人与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用户的重心可能会从社交转移到视频内容的生产上。所以如果说「短视频社区」是另一种形式的朋友圈,先有社交再有短视频作为社交内容的扩展,那我能理解;但如果说是通过短视频来做社交,那完全就是背道而驰了。社区 or 社交,再想想吧。
我通过上面两大段内容大致的讲了自己近期对于「社交产品」的一些思考,但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我对于「社交」本身的理解。对我来说,社交是一种氛围,是一份慰藉,它不能被娱乐,它是人内心对于高价值生活的追求。就我个人而言,只存在有意义的社交,与无价值的交流。与人建立有质量的关系,才是我认为的社交核心。而有质量的前提是双方都感兴趣的内容,才有可能产生共鸣。哪怕任何一方觉得无趣,这种社交都是无意义的。
我没有参与过什么线下分享会,原因可能在我的认知里,这类「线下交友会」让我有种莫名的恐惧感。参考上学时候在学校被迫参与的那些大会,老师、校长上台讲话,我基本是半睡眠状态,就算是我自己上去演讲,也会觉得下面的同学与我在听时的状态类似,所以不免许多讲稿是以幽默风格写成,后面回想总觉得自己像只猴子似得在取悦台下这些无聊的人。
现在总说时间碎片化,其实我们自身也已经成了这种碎片化的方式存在。有多少聊天记录,朋友圈更新来不及逐条点开阅读。甚至每天早上醒来下意识的点掉所有的消息红点,都在消耗着我们所剩无几的精力。过去的肥宅,在家玩着单机游戏,读着通俗小说,社交就已经停止了。回看现在,几乎找不到社交的隔离地带,它无孔不入的环伺在人类社会的任何角落。就连读书这种个人行径,现在也被产品社交化。早些年在饭桌上吃饭玩手机,一定会被长辈训斥。再看现在,那些长辈也开始在饭桌上玩手机。虽然大家都觉得这样做无礼,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进来。就算是「尬聊」,也有很多人在坚持着,很尴尬的行为,我无法理解。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无质量社交的呈现,它们一直侵蚀着人的大脑,让人以为这样做没有不对,且就该这样似得。我不明白这种社交的意义在哪里,所以更喜欢一个人读读书,写写字,甚至觉得宅着看剧,也比跟人聊天来得有价值。我不知道我写得这段内容是想表达互联网在改变人的社交方式,还是社交正在被无价值化。总之,只要有自己的坚持,我相信无论外界怎么变化,结果对于自己来说都会是一样的。
每个人都是孤单的,生活不过是让我们努力不再孤单。社交只是生活的一个环节罢了,于我来说,它不是必要的。
记得小时候看《灌篮高手》最后一集,赤木说接下来就是全国大赛了,第二天放学我跑回家打开电视,播的却是其他节目,我心想会不会过几天就演了,结果一等,就是整个青春……于是我明白,我们的坚持,应该还有理想。
谢谢阅读:)